教培行业“甩班费”乱象引发关注,合法合规性遭质疑
教育培训领域持续受到社会高度瞩目,近期“强制退还部分培训费用”的情况引发普遍讨论。劳动者离岗时被责令退还部分学习费用,此类做法是否具备法律依据?其背后又反映出怎样的行业实情
记者调查 “甩班费”普遍存在
九派新闻记者实施调查,假扮求职者联络郑州高途及猿辅导的招募人员,对方均承认“甩班费”现象,且各部分金额有所不同。联系郑州市人社局,接话人员说明“甩班费”不属于劳动合同法保障范畴,属于非法行为。有实习员工陈述,企业培训短暂后就安排新员工授课,因本人缺乏信心而直接应对学生和家长。
工作压力 员工苦不堪言
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遭遇多项挑战,包括必须达成的续报比例、体验课程转化比例等硬性要求,工作性质使其更接近业务拓展而非教学,个人需承担多项职责。工作时间安排频繁变动,有时连续工作后才能获得调休机会。小胖身边的同事离职多因上述情况,高压工作环境导致许多人难以适应。
离职困惑 甩班费扣除不明
刘芳在离职时遇到了“甩班费”的情况。她于7月末结束暑假班后提出离职申请,认为自己没有中途放弃教学任务,但仍然被要求扣除相关费用。与她一同入职的其他教师因为业绩数据达标没有受到类似处理。刘芳至今未能明确“甩班费”的具体扣费标准。有传言称,只要在排班前提出离职就不会被扣费,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规定。
行业共识 不合理却成默认
离职者称,将班费转嫁他人已形成普遍现象,这种做法缺乏公正性,;小胖通过社交渠道获知,多数人对此持有疑虑,;尽管如此,她还是为了顺利离开而同意了该要求,;组织方将此视为离职者必须付出的成本,;他们强调需要给出合理解释,;而离职人员则认为,这种损失不应由个人单独承担。
亲身经历 员工难以理解
梦梦在该公司任职三个月后离开,退款金额从最初协议规定的四节课费用,降至离职当日新协议的五千元。她虽然提前一个月提出离职意向,并在组长的协助下协商至一千元,但对此结果感到困惑。许多从事线上培训的员工都遭遇过相同情况且未能得到妥善处理。
法律解读 企业不能随意扣款
律师赵良善指出,即便合同中有关于“甩班费”的条款,公司方面也仅可依据合理标准进行费用扣除,不可任意操作。这一观点暗示,“甩班费”的合规性有待商榷,公司无权通过不合理的条款损害劳动者的正当利益。
教育培训领域“遗留学费”现象已获社会高度注意,此类行为是否需加以规范?对于教育机构“遗留学费”的处理方式,您有何见解?敬请发表意见、给予支持并转发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