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寻找执行法官提供线索,即便多次奔波也不一定能够遇到。而现在不同了,只需扫描一下二维码,轻轻一点,线索便直接传达到法官手中,既省心又省力!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区人民法院,申请人李某某利用“码上办”功能提交了财产线索,对此项创新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亲身经历,充分展现了田阳区法院在创新执行机制、提高司法为民服务水平方面的积极实践。
自今年起,田阳区人民法院勇于开拓,创设了执行案件“码上办理”的便捷服务模式,借助“一码通联”技术,为当事人与法官之间搭建起一条“信息直达”的桥梁。至今,该机制已成功收集到包括财产线索、执行建议在内的各类信息125条,助力执行到位金额达到1012.45万元,案件执行的平均时间缩短了15天,群众满意度更是高达95%以上。
破除信息壁垒,指尖执行零距离
在传统操作方式中,当事人获取线索多依赖于亲自前往法院或拨打电话联系,而法官们往往因为开庭、讨论等繁忙事务,难以做到随时接待,导致沟通效率低下,常常错失最佳的执行时机。田阳区法院副院长兼执行局局长黄谢这样表示。
“码上办”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数字化技术打破了存在于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信息障碍。此举将当事人亲自前往的行动简化为数据的传输,将原本的被动等待转变为积极的沟通,极大降低了民众寻求司法援助的难度和所需时间成本。该机制以“智慧执行”系统为基础,将财产线索的提交、案件进度的查询、与法官的联系、执行建议的反馈等六大核心功能,整合到一个专用的二维码中。当事人只需通过执行通知书、法院公告或官方公众号等途径扫描该二维码,就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时上传被执行人的房产、车辆、银行账户等财产信息,或者报告被执行人的行踪、提出执行意见。法官在幕后迅速接收并细致分类信息,显著增强了线索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确保了“民众轻触指尖,执行过程实时连通”。
科技赋能提质效,精准破解执行难
“码上办”不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还实现了执行质量和效率的显著提高,同时在执行规范的过程中,也确保了所有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迅速行动见奇效。在李某与张某之间的买卖合同执行争议案中,李某借助“码上办”平台提交了张某藏匿车辆的确切位置及影像资料。执行人员仅用两小时便迅速赶到现场,顺利实施了扣押措施,并经过细致的调解工作,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当天,李某便成功追回了欠款。“效率真是高得惊人!”李某由衷地赞叹。
僵局得以打破,民众的忧虑得以缓解。在农民工小张等人追讨欠薪的诉讼中,“码上办”这一便捷服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张提交了王某转移资金的银行交易记录作为证据。法院随即冻结了相关账户,并顺利执行了23万元的欠薪。小张兴奋地表示:“原本以为事情没有希望了,没想到通过扫码上传证据,问题这么快就得到了解决!”
“码上办”通过智能化和简化的操作流程,一方面让民众能够轻松参与和监督司法执行,免去了来回奔波的烦恼,使得司法服务变得触手可及,增强了民众对司法服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它也为法院提供了精确施力的工具,在解决执行难题的过程中,从寻求解决方案转变为追求更优解决方案。
根据数据统计,自该机制投入使用以来,财产线索的自愿上报数量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了40%,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执行案件的结案效率也因此提升了22%;与此同时,由于执行信息不公开和沟通不畅所导致的信访数量也相应下降了35%。
“闭环管理”促公信,打造阳光执行新生态
为保障群众“码上提”的权益,田阳区人民法院迅速响应,确立了“线索登记—限时核查—结果反馈”的完整闭环监管体系。该机制要求法官在接收到线索后的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核查;同时,法官需主动通过短信等途径向当事人通报线索处理情况;对于采纳的有效线索,法院将发放《线索采纳通知书》,而对于未采纳的线索,必须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此外,系统还增设了“好差评”功能,允许当事人对处理速度和服务态度进行星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直接纳入法官的绩效考核体系。
该机制提升了司法的透明性,确保执行权力在公开环境下得以实施,同时促使执行过程更加标准化和高效,有力地维护了当事人了解情况及监督的权利。
田阳区人民法院推出的“码上办”创新方式,通过一个微小的二维码作为连接,有效拓宽了民众意见交流的途径,增强了执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严格了执行权力的行使,充分展现了基层法院如何利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深入推进执行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实际案例。这项“指尖上的司法便民服务”不仅提升了执行效率,加快了执行步伐,还深得民心,为打造高效、规范、透明的执行工作新局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充分展现了“以码为桥,守护民生”理念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