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诸多差评中,也夹杂着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人觉得口感尚可,确实有老字号的正宗风味。
也有人认为其口味和性价比都值得肯定。
更耐人寻味的是游客的灵魂拷问:“天津人真的吃狗不理吗?”
浏览相关讨论帖,下方充斥着天津居民的劝阻之语:“劝你们一句,别去尝试”“本地居民谁会去品尝那种食物”。
一笼含有8个包子的售价介于46元至48元之间,然而,若品尝后并未感受到令人惊艳的味道,亦未享受到令人满意的服务,那么,这三个字“老字号”究竟凭借什么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支付这笔钱呢?
曾经,狗不理名噪一时,是当之无愧的领军品牌。在众多代人的记忆中,它代表了“包子界”的象征,其声誉一度与天津包子的精髓相提并论,与“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齐名,被誉为“天津三绝”。
尽管网络上批评之声此起彼伏,但狗不理在退市前的最后一期财务报告中的数据,看起来还算得上是相当体面的。
2019年,狗不理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55亿元,实现净利润2424.58万元,毛利率为37.99%。回顾过去两年,即2017年至2019年期间,其营收额从1.08亿元增长至1.55亿元,净利润也从1821万元增加到2425万元,毛利率则维持在37%以上的水平。
单看数据,这分明是一门蒸蒸日上的生意。
但剥开数字的外衣,真相却有些扎眼。
该品牌凭借手工制作包子赢得了声誉,但早已悄然将主要精力转移至速冻食品的生产线。在2019年,其门店经营所贡献的营收比例仅为大约20%,而仅速冻包子这一项业务便占据了总营收的41.34%(达到6398.62万元)。
换句话说,真正靠门店卖现做包子赚来的钱,少得可怜。
2015年,财报显示,狗不理连锁餐饮的销售额占比高达36.05%,然而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却骤降至20.3%。在短短五年间,门店的盈利能力几乎被削减了一半。
狗不理曾遍布多个地区,拥有超过四十家门店,但如今其版图已大幅缩小。2021年9月,狗不理在北京的最后一间分店宣告歇业。目前,访问狗不理的官方网站,可以看到其门店数量已稳定在十家,而这些门店均集中在天津地区。
02
恋战资本,殇于多元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狗不理包子的衰败并非偶然,其根本原因或许在于对资本的过度依赖,以及多次战略调整的不成功。
2007年,北京全聚德在深交所中小板顺利挂牌上市,这一事件对天津狗不理集团董事长张彦森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意识到,传统老字号在资本市场同样能够获得极高的关注。自那以后,张彦森便着手规划狗不理的资本化进程。
2012年,狗不理集团在完成改革后,首次向A股市场发起挑战,却意外遭遇失败,未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进入2014年,集团高调对外宣称,有意向并购一家美国知名连锁咖啡品牌,旨在为再次上市造势。但同年7月,狗不理集团再次遭遇挫折,被证监会纳入终止审查的名单之中。
在首次尝试首次公开募股失败后,张彦森并未对资本市场追求的渴望有所减弱。2015年,他决定将持有99%股份的天津狗不理送至新三板进行挂牌。尽管如此,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匮乏、融资能力有限,这难以满足张彦森对资本的雄心壮志。
与此同时,先前大肆宣扬的“收购美国知名咖啡连锁品牌”的计划最终无疾而终。在同年,狗不理公司投入了3000万元巨资,成功获得了澳大利亚高乐雅咖啡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权,并满怀信心地宣称将在五年内开设200家分店。
然而,截至目前,高乐雅在国内的店铺数量仅为6家;而回溯至2021年,其门店数量曾达到28家。
狗不理品牌不仅涉足咖啡领域,还拓展至医美等多个行业,比如在2015年推出的“狗不理面膜”。然而,这一举措却因与品牌原有的风格相差甚远,导致在市场上受到了冷落。
与此同时,狗不理的包子业务正逐步向高端市场迈进,受到资本力量的推动,其包子价格也随之大幅攀升。在狗不理北京前门店已停业的状态下,一笼传承百年的经典酱香包子,其售价竟然高达120元。
街边早餐店的包子价格普遍在0.5到2元不等,而狗不理采取的高价位策略却让众多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这种高价并未带来品质上的相应提升,反而使得狗不理从曾经的“平民美食”转变成了“天价包子”,进而导致了老顾客的流失和新顾客的不愿尝试。
这些措施并未成功催生新的增长动力,反而导致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了“不专注主业”的印象,进而对其主打产品——包子——在市场上的认可度造成了进一步的损害。
狗不理之所以具有核心竞争力,主要源于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卓越的品质。然而,过度追求多元化发展,却使得品牌的定位变得模糊不清,结果适得其反,不仅失去了原本的优势,还可能错失更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