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患者检查视力。
高考结束后,暑假的钟声敲响,市内众多医院的眼科门诊迎来了近视矫正手术的就诊高峰。连续多日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这一手术的主要患者群体是高中应届毕业生和大学生,他们因升学体检、专业选择和形象改善等需求,纷纷选择在暑假期间进行视力矫正。
暑期迎“摘镜潮” 学生群体成主力
高考落幕之后,众多学子及其父母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院校与专业的挑选,其中部分有意向报考军校、警校或特殊专业的年轻人,决定利用暑假时光去医院进行视力矫正手术。
今年“摘镜”热潮提前至6月10日拉开序幕。术前检查的人数较平日激增约5至6倍,手术量也随之增加了3至4倍。不少考生刚离开考场便纷纷前来咨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南充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邹云春指出,近期接受手术的患者中,高中应届毕业生占据了70%至80%的比例。
邹云春强调,医生需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以便评估患者是否适宜进行近视矫正手术。此类手术虽能带来显著改善,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宜。具体来说,患者需满足一定的年龄和视力条件,比如需年满18岁或以上,且近视度数需保持相对稳定,过去一年内近视度数的增长不应超过50度。其次,近视和散光的度数需控制在特定区间,例如激光手术适用于近视度数在1200度以下、散光度数在600度以下的患者,而ICL晶体植入术则能够矫正更高程度的近视,最高可达1800度。邹云春进一步补充道。
邹云春强调,手术者的眼部健康至关重要,他们不应患有活动性眼疾,诸如红眼病、角膜炎、青光眼等,同时需排除严重的干眼症或圆锥角膜等状况。此外,整体健康状况同样对手术安全构成影响,例如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患有甲亢、抑郁症或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通常情况下并不推荐进行手术。
手术并非一劳永逸 术后仍需规范护理
前来咨询摘镜的患者们纷纷提出各种疑问,诸如:“进行近视激光手术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术后视力恢复需要多久?”邹云春医生解释道,目前常见的近视手术主要有两种类型,简而言之,一种是通过对角膜进行打磨来减少其厚度,另一种则是通过植入镜片来增加视力。进行“减法”手术时,医生会运用激光技术对角膜组织进行精确切割,从而将角膜塑形,使其类似隐形眼镜的形态。这样处理之后,光线能够被重新引导,聚焦至视网膜。这种手术涵盖了全飞秒、半飞秒以及准分子全激光三种不同的技术方式。实施此类手术对患者的近视和散光程度,以及角膜的厚度都有特定的要求。进行“加法”手术,例如ICL晶体植入,无需对角膜进行切割,只需将一枚超薄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这就像是在眼睛中放置了一副隐形眼镜。此手术适用于高度近视和超高度近视患者,尤其是角膜较薄的人群。在特殊情况下,植入的晶体是可以被取出的。
邹云春指出,并非手术费用越高就越理想,关键在于进行详尽的眼部评估,并依据医嘱挑选最符合个人眼部状况的手术方式。一套周密的术前检查流程,包含超过二十项细致的检测项目,旨在为每位患者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手术计划。
术后护理同样至关重要。近视手术完成后,需按照医嘱按时用药,并定期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视网膜和角膜地形图的复查。术后头24小时,患者应保持室内休息,并严格禁止揉擦眼睛。在术后一周内,应避免眼部接触水、化妆,以及从事对眼部有负担的运动。而在术后一个月内,则需禁止游泳,以及参与跳伞、蹦极等极限运动。
邹云春指出,在挑选手术类型时,切勿盲目效仿他人,而应依据个人实际情况,量身打造最适宜的治疗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近视手术旨在“调整视力度数”,而非彻底“治愈近视”,因此术后并非一劳永逸。保持良好的视力,与术后正确的用眼习惯紧密相关。若术后用眼不当,近视问题可能复发。此外,还需警惕过度用眼,积极参与户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