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座兼具古典韵味与当代风华的城市,其名人故居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8月9日这一天,“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上,一部别具一格的微话剧《不止建筑》得以精彩上演。该剧引导观众深入探寻天津名人故居背后的历史故事与。
微话剧精彩上演
8月9日,在“何以中国·和合共生”活动举办地,场面热烈非凡。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演员于洋与翟冠华,以及侯京健,携手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张一驰和佟天元,共同演绎了微话剧《不止建筑》。他们精湛的表演技艺,将天津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进一步提升了现场的气氛。
梁启超的忧国情怀
于洋在剧中扮演了梁启超这一角色,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利后的哀伤与无力,他所念的台词“我们这些读书人,心怀报国之志,却无法扭转乾坤”被其演绎得深入人心,感人至深。戊戌变法结束之后,梁启超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倾注了全部心力,他在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6号的“饮冰室”坚持不懈地笔耕不辍,以文字唤醒了广大民众。
曹禺的戏剧成就
曹禺的住所与“饮冰室”仅相隔不到一百米的距离。在该地,他于二十三岁时创作了话剧《雷雨》,这部作品对文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佟天元出色地塑造了曹禺的形象,让观众得以感受到津派文化对曹禺戏剧创作的深刻影响,仿佛将青年曹禺在故居中灵感迸发的场景重新呈现。
李叔同的文化经典
曹禺的住所向北前行约800米,即可抵达李叔同的住所所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张一驰在剧中扮演了李叔同这一角色,并与观众共同放声高歌《送别》。那歌声,既柔美又悠长,历经百年时光的洗礼,已然演变成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标志,令人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与深沉的情感之中。
吉鸿昌的爱国壮举
翟冠华的讲述带领观众走进位于和平区花园路4号的吉鸿昌故居“红楼”。在那里,演员侯京健以洪亮的声音吟诵了吉鸿昌在1934年11月24日刑场上创作的《就义诗》,其声音激荡人心。吉鸿昌的外孙女郑吉安深情地讲述了她祖父的生平,使听众深刻感受到了他在充满血泪的年代,用生命铸就的爱国精神。
活动意义深远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这一纪念活动受到了多个部门的指导和联合举办。微话剧《不止建筑》通过叙述名人的事迹,向公众展示了天津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传递了崇高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持续激励着全国人民,推动他们在新时代不断努力进取。
这场独具特色的微型剧作揭示了天津知名故居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这些名人的故事是否也引起了你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