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从可靠渠道得知,在巴黎的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下午3点(对应北京时间22点20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内,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对申报项目的审议,主席宣布了中国申报的西夏陵项目顺利通过了评审环节。该遗产项目成功跻身《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个世界遗产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中国在本次世遗大会上唯一提交的申报项目。
西夏陵,作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重要成果之一,其考古与发现让当代人得以一窥千年前持续近两百年的王朝历史全貌。这一发现不仅承载着“见证消逝文明”的深刻意义,更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普遍价值。它生动地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现场的西夏陵图片
明代安塞王朱秩炅曾以诗句描绘西夏陵的景象:“贺兰山脚下的古墓众多,高低起伏仿佛漂浮的泡沫。途中遇到一位长者向我述说,那是往昔的王侯之地。”在这片土地上,一座座神秘的巨大坟墓静默地伫立,与雄伟的山脉交相辉映,彰显出宁夏西夏陵的雄伟与壮丽。
九座宏伟的陵墓在巴黎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厅的屏幕上显现,世人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些陵墓群,更是对一段已经逝去的王朝的追忆。从元朝史官记载的空白,到全球遗产名录中的坐标,西夏陵历经14年的申遗历程,最终将这段“被遗忘的史诗”转化为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份独特贡献。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的副主任、文博研究馆员王昌丰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西夏陵的相关记载最早可在《宋史·夏国传》中找到。然而,关于这些帝王墓葬的确切位置,《宋史》并未提供明确信息。在《弘治宁夏新志》中,有这样的描述:“位于贺兰山东侧,有几座高耸的陵墓,这便是所谓的伪夏嘉裕诸陵。这些陵墓的建筑风格模仿了巩县(现今的巩义市)的宋陵。”明代安塞王朱秩炅曾以生动的诗句描绘了西夏陵墓群错落有致的景象。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尔在飞越贺兰山时,用携带的相机记录下了山脚下那一排奇特的建筑——圆锥形的土堆,并将这一景象收录在其著作《中国飞行》中。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陵墓群在这片土地上静静地沉睡了将近千年。直至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持续进行的西夏陵田野调查与发掘中,逐步揭示了西夏陵的整体布局以及遗存构成等关键信息,至此,这座古墓群那神秘的面纱才得以逐渐被掀开。
西夏陵,被誉为开启西夏社会奥秘的钥匙,由9座帝陵和271座陪葬墓组成,构筑了中国最为完备的夯土陵园群落。其等级分明的布局,实则映射了西夏王朝的缩影。王昌丰如是说。
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西夏陵现场。澎湃新闻 图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所提供的资料图中,展现了位于贺兰山脚下的西夏陵景致。
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诞生
据最新消息,今年共有30个项目被提名为《世界遗产名录》的候选,其中文化遗产项目有24个,自然遗产项目有5个,此外还有一个兼具自然与文化双重属性的遗产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官方网站上对中国宁夏的西夏陵进行了介绍,指出该陵墓是现存规模最为宏大、等级最为尊贵、保存状况最为完好的西夏王朝(存在于1038年至1227年)的遗迹。考古发现涵盖了九座帝王陵墓、271座陪葬墓葬、一座占地5.03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遗址(位于北端)以及32处防洪工程遗址等,此外还有在陵区出土的超过7000件(套)建筑部件、破损的石碑以及其他各类文物。西夏陵作为已消失的西夏文明的独特见证,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考古支持作用。
贺兰山下的西夏陵 (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西夏陵的田野调查与考古挖掘活动未曾间断,关于其整体规划、遗存结构等方面的信息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国家文物局网站信息显示,自1971年对西夏陵进行首次调查确认起,已陆续对西夏8号陵(现编号为6号陵)的地宫、2号陵(现编号为7号陵)的碑亭、108号陪葬墓(现编号为MⅢ-107号)、101号陪葬墓(现编号为MⅣ-001号)、3号陵的东西碑亭以及北端建筑遗址进行了调查与试掘。这些工作逐步揭示了陵区的布局与分布特征。进入21世纪后,对3号陵和6号陵地面遗迹的清理工作进一步展现了西夏陵独有的文化风貌。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的副主任、文博研究馆员王昌丰提出,3号陵(据推测是李元昊的泰陵)中出土的伽陵频迦(一种美妙的鸟儿)和摩羯等釉陶部件,证明了献殿是一座佛教风格的殿堂建筑,展现了“佛教元素与帝王权威的紧密结合”。
西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中一支独特的存在,其西夏陵遗址已成为消逝的西夏文明最为有力的证明。这些遗址和出土的文物,不仅揭示了西夏王朝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等方面的特点,还见证了西夏文明与周边政权及民族在长期交流与互动中的影响。西夏陵所展现的西夏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保护传承与漫漫申遗路
1988年,西夏陵荣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名单,并于2006年进入了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1年,启动了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到了2012年,西夏陵更是被国家文物局正式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该遗址被评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步伐加快;到了2021年,它成功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学术研究和国际宣传同步推进。展望2025年,作为我国唯一申报的世遗项目,该遗址的文本强调了其作为“消逝文明见证”以及“多元文化交融”所具有的普遍价值,全力冲刺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自20世纪70年代系统性的考古工作启动后,遗产地政府便对西夏陵的保护与管理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夏陵陆续被认定为银川市乃至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因此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西夏陵是我国最早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并实施保护工程的遗产地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银川西夏陵区管理所携手在干旱地区土遗址保护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敦煌研究院,共同推进了西夏陵土遗址保护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时至今日,已成功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保护工程策略。
西夏陵博物馆
2011年11月,西夏陵的申遗工作正式拉开序幕。进入2012年,西夏陵成功被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这无疑对其保护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西夏文残碑(图源:西夏陵博物馆)
2025年,西夏王陵正式被认定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同时,完整的提名文件亦已提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中心,这一举动标志着申遗进程迈入了决定性的阶段。同年7月11日,西夏陵光荣地被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从而成为我国第60个世界遗产项目。
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
西夏王朝,以党项羌族为核心,于十一世纪初建立,实行封建制度。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即银川市)登基称帝,开创了国祚。历经1227年,蒙古军队将其灭亡,西夏王朝共存在了189年,历经十位皇帝的统治。其领土范围东至黄河,西至玉门,南至萧关,北至大漠,总面积超过万里,在巅峰时期约达83万平方公里,涵盖了现今的宁夏、甘肃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南部的广阔地域。在早期,与北宋、辽国实力相当,中后期则与南宋、金国并驾齐驱,被誉为“三分天下有其一份,雄踞西北长达两百年”。
西夏国覆灭,元朝并未编纂其历史记载。鉴于史料稀缺,西夏文字显得晦涩难懂,西夏的历史显得模糊不清。而西夏陵遗址,则成为了揭开西夏历史之谜的关键所在。
西夏陵是一座集独特建筑风格与丰富文化意蕴于一体的古墓群,同时也是宁夏地区申报的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经过考古学家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西夏陵在建造过程中广泛采纳了中原王朝的陵墓制度。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区调查简报》一文中,考古专家韩兆民和李志清指出,王陵墓区的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水,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地理格局。这显现了西夏王陵墓区的选址特点,其深受唐代和宋代墓葬礼仪以及风水地理学的深远影响。
西夏陵博物馆展出文物
在布局设计上,西夏陵继承了唐宋时期帝陵的主要风格,同时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保留了包括陵门、角阙、献殿、陵塔等在内的城垣结构,以及神道、阙台等外围要素,并采用了“神道—陵城”的轴对称布局;同时,摒弃了北宋帝陵中成对的乳台,改用碑亭,并将这一制度推广至每座帝陵以及部分高级别的陪葬墓中。
西夏陵博物馆
陵区发掘的文物形象地展现了西夏那段神秘而辉煌的历史,以及其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些考古发现中,专家们发现,西夏陵区的多个碑亭遗址中出土了众多碑石碎片,这些碎片上既有西夏文,也有汉文。石碑上并排刻有两种文字,这表明党项族与汉族文化在西夏时期均占据着显著位置;西夏陵中出土的建筑部件,充分展示了西夏在借鉴中原地区建材的形制和材质后所进行的创新,其工艺水平与中原地区不相上下;在各陵园碑亭中出土的力士驮碑石座,与中原文化中常见的龟趺座不同,这是西夏人将唐宋佛教石刻艺术风格融合而成的;陵区出土的钱币、丝绸、珠饰、金银饰品等随葬品,见证了西夏时期繁荣的商贸往来,凸显了西夏在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上扮演的跨区域交流枢纽角色。
西夏陵介绍
西夏陵区位于贺兰山东侧,东西延伸约五公里,南北跨度大约十公里,这片面积超过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着岗丘和垄阜的自然起伏,分布着九座帝王的陵墓以及两百多座王侯和功臣的陪葬墓葬。西夏陵区的规模与北京明代的十三陵相仿,陵园地面建筑包括角楼、门阙、碑亭、外城、内城、献殿以及塔状的陵台等,这些建筑单元共同构成了一个纵向长方形的平面布局。这一布局严格遵循了中国传统以南北中线为轴心,追求左右对称的排列方式。西夏陵不仅展现了中国陵园建筑的独特风格,还形成了具有西夏特色的建筑形式。
1、2号陵全景(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3号陵全景(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4号陵远景 (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六号陵与MⅢ-093号陪葬墓的全景图,图片来源于西夏陵景区官方网站。
西夏陵内保存着9座帝王的陵墓,分别是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和康陵,这些陵墓朝向北方,面向南方,依照古代宗法制度中的昭穆宗庙次序排列,左侧为昭,右侧为穆,父亲称为昭,儿子称为穆,从而形成了东西两列的布局。此外,还有254座陪葬墓。在陵墓的北端,有一处由三进院落组成的建筑遗址,这处遗址是陵邑,也称作宗庙。而在东部边缘,则发现了砖瓦窑和石灰窑的遗址,这些是陵区内的窑坊。西夏陵不仅融合了自秦汉时期以来的优秀建筑元素,尤其是唐宋皇陵的精华,而且还受到了佛教建筑艺术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得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党项民族文化得以相互交融,共同塑造出我国陵园建筑领域中独树一帜的独特风格。
7号陵全景(南向北)(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8号陵陵塔(北向南)(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9号陵陵塔全景(南向北)(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西夏陵中的每一座帝陵都构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其面积超过十万平方米,整体朝向为北面朝南,建筑于平坦的土地之上。陵园最南端矗立着高大的阙台,宛如守护着陵园的威严门卫。紧随其后的是碑亭,此处曾摆放着用西夏文和汉文镌刻的颂扬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之后是月城,月城的南墙中央设有门阙,穿过门阙即可进入月城,那里曾陈列着文官和武将的石雕雕像。某些帝王的陵墓周围设有外围城墙,这些城墙包括封闭型、马蹄形以及带有瓮城的样式。其整体布局在模仿宋代陵墓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之处。
本文内容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国家文物局、西夏陵景区官方网站以及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资料。
本期资深编辑 周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