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俄国防部或许将不再对俄罗斯唯一在役的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进行维修,而是选择将其报废并拆解。这艘“库兹涅佐夫”号不仅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关键标志,也是民众信心的重要支柱。一旦它被当作废料处理,俄罗斯将丧失航母,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消息人士称,俄罗斯国防部可能放弃修复“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该航母的维修和现代化升级工作已暂停。
“库兹涅佐夫”号虽然名义上属于“现役航母”行列,但实则已在修理厂停泊了将近八年,被部分人比喻为“一桶满是诅咒的螺栓”。该舰始建于苏联时期,距今已有39年历史。2016年,它在叙利亚沿海执行了打击“伊斯兰国”的任务,充分展示了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的实力。然而,当它在2017年拖着长达数公里的浓黑烟雾穿越英国周边海域时,再度引发了公众的讥讽,英国民众甚至将其贬称为“耻辱之船”。
“库兹涅佐夫”号自2018年进驻船厂进行维修以来,遭遇了诸如船坞沉没、火灾等一系列不幸事件,其复航的希望愈发渺茫。据悉,一些船员和飞行员已被调往乌克兰战场,即便该舰能够重返服役,但操作人员短缺仍是无法忽视的严重问题。鉴于此,部分西方媒体甚至认为普京已经淡忘了这艘战舰,尽管它在俄罗斯军队心中仍具有象征意义。
谈及“库兹涅佐夫”号,媒体经常提及它的姐妹舰“瓦良格”号的另一番遭遇。“瓦良格”号因苏联解体而未能完成建造,随后被乌克兰出售给我国。经过改装与升级,它成为了我国解放军的首艘航空母舰,同时也标志着人民海军的新篇章。如今,我国已拥有两艘现役航母,分别是辽宁舰和山东舰。预计不久的将来,第三艘国产航母福建舰也将加入服役行列。印度曾购置了一艘较小的俄罗斯制航母,该舰现已跻身印度海军的主力阵容,被命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
辽宁号是“库兹涅佐夫”号的姊妹舰。
中国与印度的迅速崛起唤醒了苏联时代的退役航母,然而,“库兹涅佐夫”号却在俄罗斯境内日渐衰弱,这一艘航母的悲惨遭遇恰似俄罗斯国家命运的写照。
人们目睹了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顽强抵御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压力,这一现象似乎揭示了该帝国强大实力的一面。这种观点确实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然而,它仅仅是观察俄罗斯的一个视角。环顾俄罗斯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乌克兰冲突耗费了俄罗斯的大量资源和实力,并未促进其影响力的扩大,反而加剧了其影响力的缩减。
本月初,俄罗斯前盟友阿塞拜疆,针对俄叶卡捷琳堡发生的“迫害阿塞拜疆人”重大争议事件,采取了严厉的报复措施,对俄罗斯媒体机构及部分人员进行了强硬打击。俄罗斯记者被阿塞拜疆特种部队押送的照片,广泛流传,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国家形象。此外,阿塞拜疆还宣布关闭境内300多所俄语学校。在往昔岁月,这个仅有千万人口的小国位于南高加索地区,它绝不敢对俄罗斯做出如此无礼的举动。
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因纳卡地区争端爆发了数次冲突。(图源:网络)
南高加索地区存在一个规模更小的国家——亚美尼亚,其居民以信仰东正教为主,与俄罗斯的关系尤为紧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均曾是苏联的成员国,然而,由于纳卡地区的长期争端,俄罗斯倾向于支持宗教文化上与自身相似的亚美尼亚。相较之下,阿塞拜疆由于属于突厥文化,与俄罗斯的关系显得较为复杂。2023年9月,阿塞拜疆通过武力手段控制了纳卡地区的全部领土。因失去俄罗斯的支持,亚美尼亚不得不向阿塞拜疆作出让步。亚美尼亚对俄罗斯的不稳定性产生了怀疑,并威胁要退出由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阿塞拜疆在苏联领土上再度引领潮流,扬起了“拒绝俄罗斯”的旗帜,这一举动普遍被视为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反俄”活动,它实际上标志着高加索地区地缘政治的深刻变化:俄罗斯的影响力正逐渐退出该区域,而土耳其的影响力却势不可挡地深入其中。
中亚地区的国家,被称作“斯坦国”,正逐渐与俄罗斯疏远,而“去俄罗斯化”的潮流在整个前苏联地区正逐渐兴起。
今年六月份,乌克兰方面对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别拉亚基地实施了无人机攻击,导致至少4架Tu-95型战略轰炸机遭受了损害。(图片来源于国外媒体)
乌克兰近期成功摧毁了多架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此举无疑对俄罗斯强大的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造成了削弱。与此同时,俄罗斯唯一的航空母舰也传出了退役的消息,而外高加索地区也出现了脱离俄罗斯的动向。这一系列事件共同勾勒出了一幅俄罗斯逐渐衰落的景象。
俄罗斯并非一位安于轮椅之上的长者,而前苏联的成员国中尚无任何一国能够真正与之抗衡。对于整个西方世界而言,俄罗斯所掌握的、全球最大的核武器库依旧具备强大的震慑作用。俄罗斯确实步入了旧俄国历史上最为脆弱的阶段,尤为关键的是,其科技与经济均显现出滞后,与苏联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相比,如发射人类首颗人造卫星、将首位宇航员送入太空、建成首座核电站等,俄罗斯在科技上的退步显而易见。曾经被旧俄国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回的外高加索地区,如今土耳其的影响力正在重新崛起。或许这正是人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