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素以沉稳著称——它地处中原腹地,是商都古城,也是交通要塞和人口众多的城市。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如今却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影视产业的地域格局,一跃成为全国最热门的短剧拍摄地,被业界誉为“竖店”。
这并非戏言。郑州的短剧行业正飞速发展:拥有800多家制作机构,3万名从业者,年产值高达23亿元。剧组的启动频率极高,据业内估计,每日同时开机的剧集数量超过100部。令人咋舌的是,演员的日薪可高达1.5万元,而摄影灯光团队同样备受追捧,日薪在两三千元已是常见现象。
一切看似突如其来,其实水到渠成。
郑州迈出的第一步,便是抓住了“信息流广告结合短视频”的潮流。起初的短剧,不过是披着剧情外衣的广告产品。然而,这个起点却变成了优势——精通流量运作、变现之道,以及平台算法。而与此同时,其他城市的团队还在探索影视与流量的融合路径,郑州的团队却已着手剧本优化、设备投资、基地建设,将原本的“广告段子”精心打磨成了“内容产品”。
郑州并未将短剧视为无关紧要的娱乐活动。政府各层级迅速行动,无论是剧本的撰写还是人才的培养,从拍摄资金的补助到版权的维护,每一环节都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每一事项都得到了及时的反馈。
航空港区设立了数字摄影棚,传统家居装饰市场也积极转变为影视拍摄基地,甚至那些陈旧的商场也被改造成了短片拍摄的场所。制作一部短片,无需四处奔波,郑州就能一站式解决交通、场地和后期制作的问题。
此类城市规模的产业协同较为罕见。它不仅孕育了新兴的就业形式,还为郑州增添了新的文化标识。从导演到编剧,再到演员,以及灯光和美术——整个影视产业链在郑州正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短剧不再仅仅是“配置较低的网红视频”,而是正在逐步构建起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和审美意识的新领域。
郑州的短剧现象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官方设定了宏伟目标,即到2027年,全市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级别。这一目标看似遥远,实则不然,因为全国6.6亿用户每天平均观看时长高达101分钟,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一成就背后,体现了郑州在传承中探索创新,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现了文化表达的新机遇。
值得关注的是,郑州模式的发展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妥善平衡产业迅猛发展与内容品质之间的矛盾。短剧的流行,虽然带来了热度,但也随之带来了抄袭、粗制滥造以及内容审美水平的下降等问题。目前最为迫切的,并非仅仅追求单一剧组的产量激增,而是如何在产量提升的同时,确保内容质量,并在追求流量的同时,坚守文化表达的底线。
郑州的短剧创作实践表明,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和产业布局并非固定不变。只要我们的视野足够宽广,政策措施精准得当,即便是历史悠久的老城区,也能在数字化潮流中实现一次精彩的“蜕变”。
郑州正以独特的方式向全球宣告,从“横店”到“竖店”,影视产业不仅仅是镜头中的故事,更成为城市文化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