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肺结节的治疗与诊断过程中,是否进行随访或切除手术始终是一个让人犹豫不决的难题。医生在判断结节的良恶性以及确定手术的最佳时机上存在差异,这使得患者往往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以下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病例背景情况
2022年,该病例患者的肺部影像已显示出典型的恶性特征,尽管如此,患者仍接受了三年的随访。到了2024年,右侧肺部出现了一个实性结节,并在2025年观察到该结节有所增大。根据病史,结友提到的实性结节体积微小,不具有临床意义,而实际上,右上叶的混合密度结节更像是恶性的,这一情况三年前就应该引起关注。
病灶影像特征
在右上后段区域,首次检测到的病灶呈现磨玻璃样密度,颜色较浅,并且紧邻血管分布。肿瘤与肺部之间的边界不够清晰,但整体形状较为明显。病灶内部存在小血管侵入,表面形态不平整且不光滑,并显示出轻微的分叶特征。后续影像资料反复显现,病灶区持续存在小血管的进入和流动,表面呈现不规则的形态,灶内密度分布略显不均匀,整体形态轮廓清晰可见。伴随血管穿行的磨玻璃密度有所增加,血管表现出异常的增粗和密度上升,同时,还出现了分叶形态以及轻微的胸膜(叶间)牵拉现象。与三次影像对比,这些变化呈现出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性质初步判断
综合分析病灶的多种影像表现,考虑到其性质属于肿瘤,推测其可能性较高为微浸润性腺癌。由于病灶位置适宜,符合进行局部楔形切除的要求。然而,这一结论是基于当前影像资料和临床经验得出的,未来仍需持续进行观察与深入分析。
手术时机困惑
针对该病例,若在三年前进行影像学检查,考虑到密度不够均匀、病灶位置适宜、存在血管侵入及分叶等特征,医生当时或许会提出局部切除的建议。然而,时至今日,已难以评估该病灶风险是否显著上升,亦无法明确当前进行切除与三年前切除的预后是否存在差异。
随访利弊分析
从患者视角来看,过去三年他们的生活品质并未受损,且成功避开了手术可能引发的切口疼痛、麻木感或轻微的胸闷等不适症状,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有所获益。然而,从病情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随访期间,病灶的风险有所上升,若治疗时机被耽误,其后果将难以预料。
诊疗经验总结
把握肺结节手术的最佳时机看似简单,实则操作复杂。在临床实践中,每一例病例都具备其独特性,正如本例所示,其不确定性尤为明显。诊疗过程中,需在随访风险上升与手术创伤之间进行权衡,并持续积累经验。在肺结节诊疗中,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关键,医生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为患者量身定制适宜的治疗计划。
关于此类肺结节,人们普遍在思考是应当立即进行手术还是选择持续监测?我们诚挚邀请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若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记得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