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明的起点,建筑有生命的体温。”
在仔细研读由葛立三先生领衔共同撰写的《芜湖城市与建筑史稿》(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24年9月问世)的过程中,我获得了最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葛先生的盛名我早已听闻,据悉他乃安徽省芜湖市知名的高级建筑师及城市规划专家。记得前些年,我偶然翻阅了《芜湖古代城市与建筑》一书,其中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葛先生曾提及,“萧家巷之所以闻名,是因为萧云从”(见53页)。然而,这与众多芜湖人士在介绍大画家萧云从时所用之语——“萧家巷因萧云从而得名”——有所出入。“得名”这一说法与历史事实不符。在1673年康熙年间《芜湖县志》问世之际,萧云从已故去。在当时,清代官府又怎会以一位未曾获得举人功名的文人姓氏来为街巷命名呢?“得名”与“出名”,尽管仅相差一字,却足以体现葛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自那时起,我留意起葛先生的著作。令人惊讶的是,即便已至耄耋之年,他仍能一鼓作气地完成《芜湖古代城市与建筑》、《芜湖近代城市与建筑》以及《芜湖现代城市与建筑》三部专著(统称“城建三书”)。而眼前这部《芜湖城市与建筑史稿》(简称《城建史稿》),正是建立在“城建三书”坚实根基之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阅读了“城建史稿”,我深刻地感受到,该书与葛先生的“城建三书”以及其探讨芜湖历史文化的研究文章,共同展现出以下几项显著特色。
一是有很高的专业水准。
葛先生,作为一位资深的建筑师,拥有丰富的学术底蕴。他不仅对文献资料的引用极为重视,而且还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比如,针对芜湖古城缪家大屋的现存建筑,葛先生对其建造年代以及属于第几进等问题进行了多次实地勘查,并进行了深入的钻研与论证。最终,他提出了基于充分依据的个人观点,成功反驳了过往的结论,其论断极具说服力。
《城建史稿》展现了葛先生卓越的历史洞察力。例如,在探讨芜湖城市及其建筑的历史分期时,他并未简单套用中国城市与建筑史的分期模式;对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芜湖城市空间发展趋势的特点,他巧妙地以“从环水向滨河过渡,再从滨河向临江发展,最终从滨江走向拥江”的描述进行了精确总结。在探讨芜湖建筑的历史变迁时,葛先生将芜湖近现代建筑分为新旧两大系统,涵盖四种不同的建筑风格——新建筑体系包括欧洲风格和现代风格,而旧建筑体系则包括中西结合风格和徽州风格。随后,他客观地分析了芜湖近现代建筑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并确认了其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上所占据的重要位置。所有这些论述,均以对资料的充分掌握和深入理性的剖析为基石,彰显了作者深厚的专业视角。
二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方曾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这一比喻多从艺术角度出发,却未能全面展现建筑在城市进步中的影响力,以及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葛先生在绪论中提出,“城市的诞生与国家的形成标志着文明的发端”。王先俊在《城建史稿》的序言中亦言,“建筑不仅是城市的物质基础,更是承载城市历史文化和记忆的载体。”这两段话,正是我们开启对城市与建筑认知之门的钥匙。
人类诞生以来,历经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演进,其居住形态仅经历了两次显著的转变,首次是从树巢和洞穴转向了稳定的定居点,而第二次则是城市与市场的兴起。城市作为人类文明达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因此,建筑并非仅仅是人们休息与活动的场所,它还蕴含着意识形态的见解,映射出时代的特征。总的来说,尤其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性建筑,本身就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提及葛先生的《城建史稿》,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实则从两个层面进行阐述。首先,它涉及到建筑本身所携带的文化价值,即客体层面的文化内涵;其次,它还体现了作者葛先生个人文化修养对著作所注入的文化信息和独特韵味。举例来说,在讲述芜湖城市发展史时,作者特意收录了古代的芜湖八景、现代的芜湖十景,以及二十一世纪芜湖的八大新建筑。对后两者,我们通常通过配图进行简要介绍,这是常见的做法;至于古八景,我们则引用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名人的题词)、挑选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中的八幅主题版画,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这样的处理大大提升了本书的文化气息。
三是有深沉的乡土情怀。
《城建史稿》这部学术著作,秉持客观与精确的原则,然而,细致入微的读者仍能在其文字中感受到作者浓厚的乡土情结。
在介绍芜湖古城的官方建筑——文庙时,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民国时期大成殿内的陈设,还坦率地指出了复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既体现了行家的见解,也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城建史稿》的一大特色在于将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历程融合为一部著作进行阐述,这样的做法在以往是未曾见过的,然而,它也体现了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构成了城市的实体基础,若没有建筑,城市便无从谈起,同时,若建筑缺乏城市的视角来审视,其价值和意义也难以得到充分阐释;再者,得益于之前“城建三书”所打下的坚实基础,《城建史稿》并非是从零开始着手;此外,葛立三先生不仅是一位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规划师,在他的两位合作伙伴中,姚景艳专注于城乡规划领域,而赵惠萍则长期致力于芜湖历史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全书在整体架构上有所创新,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见解,比如提出芜湖古城的起源地是牯牛山,以及芜湖的现代城市建设并非始于1840年,而是应该追溯到1876年,诸如此类。
《芜湖城市与建筑史稿》堪称芜湖城市建设历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亦为该领域中的佼佼者。身为这座城市的一分子,我们理应深入探究这座城市的历史;作为享用城市公共设施的一员,我们更应认识到每一栋建筑都蕴含着生命的温度。若有人如同厌恶老年人那般对待老旧建筑,那么他显然缺少了感恩之心与人文关怀。即便从追求实际利益的角度来看,众多仿古建筑和假冒古镇被游客所摒弃的现状,至少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些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记忆的老旧建筑,并非是破败不堪,而是宝贵的财富。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卓越贡献,在几十年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推崇。身为芜湖市民,我们无需再等待几十年,就能了解到葛立三先生等人辛勤劳作的成果。《芜湖城市与建筑史稿》虽为学术著作,却并非乏味无趣。它不仅是一部能够丰富人文素养的读物,更是一本充满温度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