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会讨论更新文化政策,何君尧议员的提议有多震撼?

近期,在讨论香港文化政策修订案的立法会大会上,何君尧议员提出了一项颇具争议的提议。他明确指出,香港众多街道和公共区域仍深受殖民时代遗留符号的影响,并强烈建议对皇后大道、维多利亚公园等具有英国殖民时代特色的标志性地点进行更名。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他提议移除维多利亚女王的雕像,用林则徐的铜像取而代之,意在让这位在虎门销烟事件中英勇抗争的民族英雄取代象征殖民统治的英国女王形象。

2024年7月,香港实施了《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该法案决定取消“女皇陛下”、“总督”等在法律文件中出现的殖民时期用语。尽管法律条文可以迅速作出调整,然而,那些根植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地名和雕像,却成为了难以抹去的痕迹。2022年11月,他首次提出以我国杰出人士的名字轮流为公共场所命名,人选包括从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到李小龙、金庸、钟南山等现当代杰出人士。此次立法会提出的建议,正是延续这一理念。何君尧提出将维多利亚像的命名权交给林则徐,这一举动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位在1839年执行虎门销烟任务的钦差大臣,他的行动直接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香港的割让。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1837年至1901年,正值大英帝国殖民扩张的高潮时期。在这期间,香港沦为殖民地,中国被迫签署了《南京条约》。将林则徐与维多利亚女王放在同一个历史背景下,就如同将侵略与抗争的历史并存。正如何君尧在立法会中直言不讳:“人们总认为去维多利亚公园很惬意,却忘记了维多利亚女王对香港、对内地所造成的伤害。”他提出,若要保留女王的雕像,就必须增设林则徐的塑像,以实现历史的均衡,“将那些不为人知的污点公之于众”。

这种倡导“去殖民化”的思考方式与上海、武汉在处理租界时期历史建筑时的做法相得益彰——即保留建筑本身,同时通过历史标记对其内涵进行新的解读。何君尧的提议迅速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赞同者认为这是对文化身份的一种迟到纠正。2021年,就有民间组织呼吁将维多利亚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网友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改动能让公园的气势大增。然而,反对者则对可能造成的历史断裂和文化代价表示忧虑。皇后大道因罗大佑的知名歌曲而成为了一个文化象征,一旦改名,可能会切断人们的共同记忆。

女王雕塑__女王石像

有评论者提出,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的形象已广为人知,一旦更名可能会在国际上引发疑问。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操作的复杂性。香港境内拥有132处被法律保护的英式建筑,例如位于中环的终审法院。香港立法会议员梁美芬建议,可以通过以历史人物命名公园的方式来传承历史,而不是简单地抹去历史痕迹。香港地名的变更需要市政、民政、地图出版等多个系统的更新,所需成本相当高昂。公众对于“多维利公园”这类新命名的接纳程度有所保留,不少市民戏称:“这名字听起来倒像是家具市场的名称。”

俄罗斯将“列宁格勒”更名为“圣彼得堡”,印度将“阿拉哈巴德”改为“普拉亚格拉吉”,此类地名更动常常与政权的更替相伴随。香港在回归祖国后保留了殖民时期的名称,这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一国两制”政策的包容性。然而,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的演变,这些地名的敏感性逐渐增强。何君尧强调:“作为连接世界的桥梁,香港肩负着双向的责任。”” 他强调文化自信需要更全面的政策支撑。

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变得尤为重要。若长期沿用带有殖民色彩的名字,可能会让年轻人误以为那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削弱了对国家的认同感。香港教育局已经强化了中国的历史教育,然而,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符号所产生的影响却更为微妙和深远。不管更名提案的最终结果如何,此次讨论本身便意味着香港已经做好了直面自身历史创伤的准备。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XML地图
检益拍 三十头镇卫生院 黄石市委机关幼儿园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