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中年之际,其身旁的妃嫔中,主要的有两位,一位是大阿哥的母亲,人称慧妃;另一位则是被誉为“后宫之中最为貌美的娘娘”——容妃。
两人均身为后宫嫔妃,然而她们的遭遇却截然不同。康熙帝独钟于温顺多情的容妃,即便是在翻阅了慧妃的名牌之后,当慧妃的人已行至中途,却被容妃巧妙地截住了去路。
世间最能让人充满自信的,并非平等与敬重,而是那份特别的宠爱。那些岁月里,容妃越是得意洋洋,慧妃便越是备受屈辱。
往昔,当我观看《康熙王朝》这部作品时,我对那个骄横而肤浅的慧妃并无好感,尤其是她在容妃失意之际,竟然以“刷马桶”的方式对她进行羞辱和贬低,这种行为显得尤为卑劣,充满了粗俗与恶意。
多年之后,当我重新观看《康熙王朝》,却发现容妃屡次触怒皇帝,这或许正是她因受宠而变得傲慢无礼的后果。也许,当她强行取代慧妃侍寝时,她的悲剧命运就已经注定。
独宠
康熙巡视盛京,一走就是几个月,回来后不经意翻了慧妃的牌子。
李得全将香囊赠予了慧妃,与此同时,他正与侍女闲聊,抱怨着“皇上已经归宫七八日了,我竟未能与慧妃一晤”,而听到此言的慧妃,却是喜形于色。
她迅速地递给李得全一个装有一百两银子的红包,接着轻声暗示:“皇上对我颇为青睐,女子成熟方能更具魅力。”李得全离去后,她急忙差遣宫女准备香汤以供沐浴。此刻的慧妃,心中喜悦不已,五年未曾得到皇上的召见,这次获选无疑对她意义重大。
慧妃心急如焚地行至中途,不料李得全匆匆赶来,告知皇上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需改日再与她交谈。她不禁询问皇上具体哪里不适,而此时她的目光无意中瞥见康熙皇帝正独自前往容妃的宫殿。
慧妃因羞愤而怒火中烧,对李得全怒斥道:“李得全,你听好了,容妃虽是贵妃,但我却是皇贵妃。皇上明明已经翻过我的牌子,却无视夜色昏暗、风疾肆虐、龙体不适,亲自前往容妃的寝宫。而我已经走到半途,竟然还要被硬生生地赶回……我绝不屈服,无论如何都要继续前行……”
提及此事,慧妃情绪激动,语气中带着悲痛与愤懑。康熙的突然翻脸无疑令她心碎,然而在众多宫女与太监面前失去颜面,更是让她怒火中烧。这一切的罪责,她都归咎于容妃,正是她的存在,让她失去了皇贵妃应有的威严与尊敬。这份因“夺夫之辱”而产生的仇恨,为她后来对容妃的羞辱埋下了伏笔。
这一边慧妃有多狼狈,那一边容妃就有多风光。
康熙帝亲临玉榻之上,此刻正颁布圣旨,晋升容妃为皇贵妃,并将他们的女儿蓝齐儿封为蓝齐格格。正筹备收复台岛的康熙,还特别恩准容妃返回福建故里省亲,允许她身着汉服而非满装,并让她以皇贵妃的身份接待当地的知名人士和学子。
康熙欲使天下学子与民众目睹,大清帝国之宠妃,其爱民之情犹如慈母,他意欲让容妃化身恩泽万民的钦差大臣,充分展现皇家风范。
这份荣誉与优待何其珍贵,单是这一举动便足以彰显康熙对容妃的至高宠爱,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对慧妃的忽视与冷淡。
康熙为什么这么宠爱容妃呢?
首先,容妃以其出众的容颜著称;其次,她举止优雅,气质高贵;再者,她的目光灵动,魅力四溢;即便置身于众多佳丽之中,她依旧独树一帜,宛如仙鹤立于鸡群。康熙身为皇帝,却也具备凡人之情,令人心旷神怡自然是他宠爱她的首要条件;再者,容妃仅育有一女蓝齐儿,太医预言她今后无法再生育,这使她丧失了争夺储位的欲望,与那些身边有皇子陪伴的妃子相比,容妃显得更为单纯与朴素,与康熙的相处也更为融洽与轻松;此外,最为关键的是,容妃深爱康熙,信任并忠于康熙,这使得康熙愿意与她分享内心深处的言语。就如孝庄所说,皇上和你啊,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康熙帝独钟容妃,宠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于古灵精怪的蓝齐儿也是宠爱有加。本应被深宫的规矩和礼仪所束缚的蓝齐儿,听闻母妃即将出宫,便恳求康熙帝允许她一同前往。康熙帝稍作迟疑,最终还是应允了她的请求。
水溢则外流,月圆则影缺,至于人,当其地位达到极致尊崇之际,往往亦伴随诸多风险与挑战。这句话是索尼对孙女赫舍里的教诲,而将其应用于容妃与蓝齐儿,情形亦无二致。
容妃与蓝齐儿归乡省亲已数月,这期间蓝齐儿原本就不愿在深宫中赏月的心情愈发难以平静。她依仗康熙的宠爱,带着众格格拦住了不愿从政的李光地,甚至不惜出言不逊,激怒了他。
李光地采纳了蓝齐儿的提议,前往福建协助姚启圣处理事务。基于这段渊源,他们开始秘密通信,渐渐地,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最终发展成了恋人关系。
依照传统,像蓝齐儿这样的皇室成员,理应被指配给王侯贵族的子弟,她个人是没有权利自行选择恋人的。然而,康熙帝对这位女儿宠爱有加,不仅默许了她与李光地的私下交往,甚至宣称只需蓝齐儿一个眼神,便将她许配给李光地。
正因为她的娇纵自大,正因为她的随心所欲,蓝齐儿失去了深闺中的那份端庄,她独自在店铺中挥舞武器,这才引起了乔装成仆人的葛尔丹的注意,并使他一见倾心。
东蒙古大汗葛尔丹,身边女子皆守规矩,却未曾料到大清朝的格格竟如此机灵与野性。蓝齐儿送李光地出宫时,他竟被她深深吸引,忍不住高声呼喊:“蓝齐格格,葛尔丹大汗对你倾心!”
蓝齐儿瞪了他一眼,骂了一句:‘滚回你的草原去!“
她未曾察觉,她身上那独特的气质正是吸引葛尔丹非她不娶的原因,她自认为在康熙心中是最受宠爱的公主,却未曾想到,与整个大清的江山社稷相比,自己的价值似乎微不足道,轻得如同鸿毛一般。
康熙不仅将蓝齐儿许配给了葛尔丹,借此争取了清朝收复台湾的时机;而且,在蓝齐儿接纳了葛尔丹,甚至对他倾心并诞下子嗣之后,康熙两次亲自率军征讨准格尔,将葛尔丹斩杀并割取了他的首级;即便蓝齐儿在阵前跪地,以生命威胁康熙要求他撤退,康熙却冷酷地命令:“勿理她,她已是葛尔丹的妻子,待三通鼓响,万剑齐发,射杀所有敢于违抗天命者!”
这显现出了一位帝王的无情与严酷,在他面前,皇权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康熙曾言:“任何阻挡在我面前的,都将成为我的敌人!”
太子胤礽与索额图,大阿哥与慧妃明珠,皆对此道理心知肚明。然而,容妃与蓝齐儿却似乎对此一无所知。究其原因,无非是康熙对她们的过分宠爱。因受恩宠,她们误以为自己能在权力斗争的风暴中心保持独立。
常言道,敬畏非人性之短,实乃其智。她们因少了对于皇权的敬畏之心,故而陷入困境,终以悲凉之态离世。
蓝齐儿在葛尔丹离世之后,顿悟人生真谛,她与康熙保持距离,因此相较于她的母亲,她的生活更加幸福,命运也更加美好。
容妃的悲剧
提及蓝齐儿之后,我们再转向容妃的叙述。在我看来,她无疑是后宫中最为不幸的女性,而她的悲哀,实则与她所受的宠爱紧密相连。
由于深受宠爱,她自以为深得康熙的信任,她甚至企图凭借自己的力量,使后宫如同明月般明亮清澈,充满温馨与爱意。这种行为显得多么荒谬,又多么令人悲哀!
容妃在夺取了慧妃的宠爱之后,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同时也为了展现她的仁慈之心,在从福建返回的途中,特意为慧妃带回了成匹的丝绸以及当地的特色物品。
慧妃不禁得意洋洋地说:“容妹妹,你有所不知,自从你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我可是忙得不可开交,不仅要照料皇上的日常起居,还要为老祖宗准备一日三餐,你看我,是不是明显瘦了许多?”
慧妃对上次那场“夺夫之痛”的情景记忆深刻,她指着容妃说,看吧,你不在的时候,皇上就归我独享了。
两位女性的交谈中暗藏波涛,慧妃的话语中隐含着责备,令容妃感到羞愧。她渴望与康熙共度一生,既不愿也不敢触怒那跋扈张扬的慧妃,后者还倚仗着大阿哥和明珠的支持。
因此,在慧妃提及“撙节裁剪”须得有人掌管之际,容妃即刻回应,她心甘情愿将后宫事务托付给慧姐姐主持。
康熙自然洞悉其中的奥秘,若他应允慧妃担任此职,便等同于赋予她半个皇后的地位,这无疑对索明两党的派系斗争产生了既不利亦无益的影响。
他无法在明珠和慧妃面前拂了他们的颜面,因为收复台岛、进攻葛尔丹这两项重任,都离不开明珠和大阿哥的出力。因此,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赞同。
后来,容妃向康熙进言,提出应让大阿哥的成就更上一层楼,不宜让慧妃对他的约束过于严苛。康熙认同她的观点,于是便任命大阿哥为兵部侍郎。
容妃行事秉持公心,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朝廷节省银两,从而更有利于援助福建的百姓;而大阿哥英勇善战,若能加入兵部,将获得更多实战锻炼,为日后对抗葛尔丹打下坚实基础。
不得不承认,容妃确实有所私欲,她正努力取悦慧妃,以期与她和睦共处。
容妃心地慈祥,然而她的善良之中却缺乏锐气,以至于在被人利用时竟浑然不觉。及至后宫的用度比以往增加了2300两;及至大阿哥上任伊始便对太子提出了指控;及至索明两党的纷争愈发激烈。
康熙勃然大怒,猛地一把将她推开,紧接着大声斥责:“退下,朕并未失去理智,这一切全怪你,成天在我耳边聒噪个不停,你和慧妃她们分明是一丘之貉……”
康熙将无法驾驭朝政的怒火倾泻在容妃身上,若非容妃请来孝庄太后进行安抚,康熙对她的不满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
后宫不得干预朝政系国家既定政策,平日里风和日丽之时,此规定自是无人质疑,可一旦国家遭遇变故,你便成了替罪羊。
原本,经过这一番变故,容妃理应领悟到:若违背康熙的旨意,必将遭受无尽的灾祸。
蓝齐儿被迫远赴准格尔,正当康熙与葛尔丹即将展开激战之际,容妃与蓝齐儿一同跪拜于两军对峙的阵前,那瞬间,她的内心感到无比的寒冷。
康熙曾言,若你离世,朕心中将充满哀伤,此话又使她重燃对爱情的渴望,对皇宫的眷恋。
临终之际,孝庄将她单独留于身边,并下达了“不得废立”的遗嘱。起初,容妃心中尚存疑虑,她向孝庄表示:“若皇上不采纳我的意见,那该如何是好?”
孝庄说:“皇上对你有信心,你应当好好劝导皇上,切勿轻易废除太子。太子固然有不足之处,但他本质上仍是个好孩子。若朝廷失去太子,我实在担忧这几十位皇子会争相争夺太子之位,届时恐将引发骨肉相争。若皇上不听从你的劝告,你就与他争执,与他辩论,向他提及这是祖宗的遗愿。这个太子,无论如何都不能废除!”
言毕,孝庄皇后未待容妃询问,便将她驱逐出宫,而这道遗命亦成为了容妃的催命符。
常言道,人临终前的话语往往充满善意。然而,孝庄皇后的“善”,并非专指对容妃这位“孙媳妇”的赞誉,而是延伸至她的子孙后代。
她显然清楚胤礽身上问题颇多,他无心朝政,受索额图左右,而且私下豢养花女,导致她们怀上了孩子。
若孝庄昔年行事果断,便无需康熙废除太子,她本人早已将太子废黜。然而,如今她年事已高,性情变得柔和,惧怕生灵涂炭,尤其是担忧子孙之间会自相残杀。
因此,她才向那“固执己见”的容妃下达了这样的遗命,她意图通过容妃一人的生死来考验康熙的立场。若康熙被她说服,那自然是再好不过;若康熙不为所动,他也可以以“假传圣旨”之由惩处容妃,而不会让康熙感到尴尬。
看看吧,即便是皇室成员,她们与天下所有的婆婆并无区别,她们心中所想唯有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至于儿媳和孙媳:既然你嫁入了我们家,那么你便应当为我们家奉献一生。
皇权下,这种”算计“只能被渲染得更激烈,更无情。
慧妃的态度
康熙皇帝决心废除太子,然而当他看到容妃在大殿之上公然违抗圣旨,还出示了先祖留下的遗诏,顿时怒火中烧。
慧妃在一旁添枝加叶地说:“在我亲自陪伴老祖宗离世之际,她未曾提及此事!”
慧妃长久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她绝不会错失任何一个机会,对容妃进行打压与羞辱,以此报复往昔她被“抢走”的深仇大恨。
慧妃如今,得益于容妃的推荐,地位几乎等同于皇后;同样,大阿哥也因容妃的提拔,成为了最为热门的“太子”候选人。
他们并未对容妃过往所展现的善意表示感激,心中仅存的是往昔“白费力气”归来的怨气和压抑。宫中之人,随风转舵,攀附权贵,俯首称臣于慧妃,竟无人肯为容妃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康熙自然对此心知肚明,尽管他怒火中烧,最终也只是将容妃的位分降至最低级的常在。
康熙明了容妃遭受了不公,心中对她的牵挂难以放下,于是他忍不住前往容妃照料花草的处所,开口说道:“容……容常在,朕想与你谈一谈。”
若是在此刻,容妃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性情,内心平静如水,不再涉足朝政,亦不对康熙皇帝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她或许能够安享晚年。
她却执意要不断试探康熙的忍耐极限。康熙曾命她照料怀有胤礽孩子的红玉,容妃担忧康熙会因红玉而杀害母子,于是暗自将红玉释放。然而,红玉无家可归,又陷入极度的绝望与悲伤之中,她最终在父亲朱慈囧的墓前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康熙终于达到了忍耐的极限,他质问容妃:“你是否认为朕作为父亲过于严厉,作为君主又过于冷漠无情?”容妃面无表情地回答:“正是如此。”
康熙沉默不语,当他步出房门之际,容妃急忙追赶并高声呼喊:“陛下,太子不宜废除,否则皇子们将争夺储位,导致骨肉相争,若是宫中之事传至宫外,整个天下必将陷入混乱!”
康熙头也不回,咬牙切齿道:“朕早就说过,后宫不得干政!”
那一刻,两人之间仿佛有了一道天堑,再也无法跨越。
李得全高声宣读,皇帝对容妃的命令如下:“容妃多次触犯皇威,毫无悔意,自今日起,将她贬入宗人府,从此终身沦为奴仆。”
得知喜讯的太监急忙赶去向慧妃传达喜讯,慧妃一边在镜子前整理妆容,一边轻抬玉指,语气中洋溢着报复的快感:“真是太好了,这正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终于轮到她了。你们不必打她,更不必将她处死,只需让她去清洗马桶,宫中的污秽之物就交给她吧。”
慧妃的行为自然让人鄙夷,但若非容妃的愚昧和不明智,她又怎会遭受如此的非议和羞辱呢?自她与慧妃因“侍寝之事”结下梁子起,本应预留退路,或是展现出一丝善良中的锐气,然而她并未如此,她只知道一味地“行善”,她以为自己的退让能换来海阔天空,却未曾料到竟会陷入万丈深渊。
在容妃清理马桶的时候,蓝齐儿曾返身归来,她满怀喜悦,乘坐龙辇连续三天三夜未曾下车,只为能一睹母妃的容颜。
然而她目睹了母妃遭受康熙的羞辱至此地步,对康熙仅存的那份亲情已彻底消散,她愤恨地对容妃说道:“我即刻返回,我将率领阿米达一同起兵,直捣北京城。”
容妃言道:“蓝齐儿啊,你若起兵,我便选择结束生命。在朝廷之中,皇子们争夺储位,兄弟间相互残杀。在这个时候,对你父皇最为亲近的人,反而会将自身的痛苦转嫁于你。然而请安心,不久之后,你父皇必定会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他会亲自来接走母亲,母亲坚信那一天终将到来,母亲一直在等待这一刻。”
听啊,那被称为“傻女人”的容妃,仍旧在自我欺骗地期待着皇上的心意能够转变。她从头到尾都不明白自己究竟犯了何错。她的失误不仅在于未能洞察时局,企图凭借个人之力扭转乾坤;更在于她对康熙帝的了解过于肤浅,既不清楚康熙帝作为一国之君的威严,也不知晓隐藏在皇权背后的重重危机;她误以为自己的‘奉献’和‘无私’能够唤醒康熙帝,以为自己的受宠能够改变天子的心意,甚至能够左右朝政的方向。她过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过于自负。她那悲惨的结局,又何尝不是她咎由自取的结果。
容妃并未离开宗人府,不幸的是,她被一个污秽的马桶击中,当场丧命。在那个瞬间,她的内心却出奇地平静,甚至嘴角还挂着微笑。或许,这正说明她终于看透了康熙的真面目,并彻底放下了对他的执念。
一代绝世佳人离世,她的离去是对皇权无情压迫的抗议,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深刻思考:究竟何为爱?何为善良?何为正义?当善良与正义遭遇如此悲惨的结局,那么我们所谓的牺牲是否真的具有价值?
我一直坚信,对于维持生活的美好而言,最关键的一点,便是避免给予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关爱。一旦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那便不再是爱的表现,而是一种伤害,只会让自身遭受无尽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