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干部虽违规行事,却意外获得晋升。这种在淮安展现出的“敢于担当”的精神,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层含义?
近期,江苏省淮安市公布了一例干部容错免责的事件,此消息迅速吸引了公众的目光,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
淮安市清江浦区纪委监委发布通报指出,区管干部谢某某在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进展过程中,面对项目部分技术指标缺失的实际情况,仍予以容缺处理人防事项审查。其行为违反了《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第十二条的相关规定。然而,考虑到谢某某同志秉持公心,为企业利益着想,勇于承担责任,故对其予以容错免责,并给予鼓励和激励。
这则通报与常规的干部批评和处分通报存在显著差异:它并未对违规干部进行惩处或追究责任,反而对其“秉持公心、助力企业克服困难”的初衷给予了肯定,并且还对其进行了晋升。
这种逻辑初见之下似乎出乎意料,然而将其置于制度创新的大背景下、结合地方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当前改革的趋势进行深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违规”与“晋升”之间的鲜明对比,实际上传递出了一个明确且坚定的信息:
在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征途中,江苏省坚定地站在担当者的身后,大力支持他们的行动,通过实施容错纠错机制,激活体制的内在动力,优化亲商氛围,为勤奋实干的个人创造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干部违规但晋升?
淮安的“敢”与“为”
简要回顾该事件,通报中提及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产业项目,即“顺丰淮安创新产业园项目”,其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服务于苏北地区,并向华东地区延伸的电商平台及智能物流中心。
2023年6月,由于二期建设的具体技术标准尚不清晰,该项目依照常规的审批流程未能获得人防事项的批准。谢某某从整体利益考虑,提出了分阶段、逐步进行审批的方案,要求企业提交一份承诺书,承诺在规定时间内补充缺失的技术指标,从而先行获得了审批,确保了项目一期能够顺利获得施工许可证(2023年9月,项目二期建设的技术指标已全部明确,且人防事项审批也已顺利完成)。该创新措施使得项目施工进度领先了三个月,同时为企业节省了超过两百万元的资金成本。
许多人认为这只是一次偶然的“组织特例”,然而实际上,谢某某的行为、随后的调查以及最终的通报,并非是“临时性决定”所给予的宽容,而是淮安地区早已实施并遵循的容错纠错制度体系内的正常流程。根据数据统计,至2024年第三季度,淮安市及其下辖县共完成了38起风险备案工作。此外,淮安市纪委监委先前发布的通报显示,在2023年1月至7月期间,已有64起事件涉及90人获得了容错免责的处理。
淮安市的容错纠错机制为干部们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这无疑让他们在办事时能够安心,放手一搏,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淮安的发展步伐。2024年,淮安市成功签约了958个亿元以上的项目,协议引进的资金总额达到了4701.9亿元,这一成绩超出了既定的目标;而100亿元以上的项目开工率更是高达83.3%,落地速度创造了历史之最。除此之外,淮安市在202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上达到了7.1%,这一增速在长三角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在高手如云的长三角地区,淮安这匹来自苏北的“黑马”正以势不可挡的气势,不断改写着人们对它的认知。
1、从“一瓶白酒”到“三个千亿级”
在过去十年间,淮安成功跳脱了对“一瓶白酒(今世缘)”的单一依赖,构建起了多引擎驱动的增长格局。如今,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这三大千亿级产业,已经成为了淮安产业发展的稳固基石。
2、从“区域洼地”到“战略枢纽”
淮安位于长三角北部的核心位置,其300公里的范围涵盖了超过一亿的人口。目前,淮安正将“枢纽经济”作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123出行交通圈”正在迅速构建,这意味着市民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市域内的通勤,两小时内畅游长三角地区,三小时内抵达全国各大主要城市。
3、从发展滞后到超常规“加速度”
淮安市创新推出了“三极四即”的服务体系,包括极简申报、极速审批、极优服务,以及“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等改革措施。这些改革举措使得审批时限缩短了50%以上,而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更是将资金拨付周期从69天大幅缩减至19天。在“拿地即开工”项目占比和政务服务满意度等关键指标上,淮安市均位居全省首位,百亿级项目从签约到落地最快仅需27天。
淮安的发展速度超越常规,这一态势的形成,在客观上与干部队伍敢于承担责任、勇于突破的精神密不可分。同时,淮安所建立的容错纠错机制,无疑为这种责任担当和积极作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和强大的信心。
江苏为什么行?
制度背后的共识与魄力
淮安并非唯一,江苏众多地区亦在近期对官员的宽容免责制度展开深入研究,且其涉及领域之广不容小觑。例如,在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颁布了《关于支持产业科创激励担当作为的实施办法(试行)》,旨在鼓励产业科技创新领域的提前服务和积极行动。对于在推进产业科创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或错误,一旦经过认定,将实施“容错免责”政策。在社会救助领域,徐州市出台了《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工作容错免责机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目的在于激发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并推动全市社会救助工作水平的规范化和提升。
公开信息显示,自2017年起,江苏省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试行)》,这一举措旨在全面激发并维护干部队伍在干事创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健全的机制,为那些作风端正、敢于担当、勇于承担责任的干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鼓励。
此次淮安容错免责通报事件让我们认识到,这并非某个地方偶然展现出的勇气,而是江苏省整个干部队伍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不仅坚守制度,更展现出主动变革的意愿,推崇实际行动,并理性地给予激励,形成了一种普遍的集体共识。
1、发展优先,敢破“条条框框”
江苏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省份之一,其2024年的GDP高达13.7万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第二。该省经济结构稳固,制造业基础坚实。为了持续保持其领先地位,各地在吸引投资、推动重大项目实施、提升审批效率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至上的理念催生了众多“窗口期”式的治理难题,这些难题要求我们既要坚守程序底线,又要向企业提供高效率的服务,以促进项目早日落地、迅速产生成效。至于效率的关键所在,并非仅仅是制度层面的设计,更在于那些能够灵活应对、勇于打破常规的干部。
江苏省通过公开发布通报,向广大公众传递了清晰的指示:在可控的风险范围内,官员们可以采取“先行动后补充、边执行边完善”的方式,而非因害怕承担责任而选择不采取行动。
2、鼓励担当作为,谁实干谁就上
江苏位列全国率先倡导“注重实际业绩、强调实际行动”的用人理念的省份之列。省委组织部近期反复重申,必须坚定地树立“支持敢于担当者、为勤奋干事者提供保障”的价值观念。在干部评价体系内,招商引资成效、项目进展、企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表现已成为核心评估标准。
换言之,干部并非通过逃避问题和责任来获得认可,他们需凭借解决难题、促进发展的能力来争取晋升机会。尽管谢某某在程序上存在瑕疵,但他所负责的项目得以迅速推进,并未产生严重后果,经过全面评估后得以晋升,这恰恰是江苏“实干者得提升”原则的生动体现。
这不仅能增强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还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攻克了“无所作为、行动迟缓”的官僚惰性难题。
3、治理温度,是江苏最好的招商名片
在江苏,"政治生态决定营商环境"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企业所体验到的并非仅仅是审批流程的复杂或简易,更在于深层次中行政体系所展现出的态度与运作逻辑。
正如先前“东北少年对无锡办事效率赞不绝口”的视频广为传播,全网点赞的深层原因,并非无锡的办事流程有多么高超,而是那种“有人引领、有人协助、有人担当”的强烈体会。
在淮安发生的谢某某事件中,情形亦是如此,一位勇于为企业“承担程序风险”的干部,使企业感受到了“落地的确定性”,同时也领略到了江苏的“治理温度”。
这正是当前经济复苏环境中最宝贵的财富。江苏各地正通过实际行动向企业传达信息:我们不仅提供政策上的优惠,还注重制度的温情;不仅确保流程的明确性,更融入了人情味与理性考量。
这就是江苏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
江苏在坚守原则与激发动能之间巧妙寻求平衡,体现了其独特的治理智慧。这种勇于担当且善于行动的探索,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地方治理现代化道路上的生动写照。
这样的江苏,值得信任,更值得期待。